共享详情

习琴初阶六曲重难点整理

《黄莺吟》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按音:大指与中指、发力、指形

2、大间勾应:九徽、间隔两弦

3、小间勾应:十徽、间隔一弦

4、桃杏花深处、烟外游蜂去两句的勾托搭弦

5、绰:左手的第二种形态——滑音

6、大间勾应的专项练习

(二)人文

1、琴歌与琴曲的区别

2、琴歌与中国诗乐传统

3、高位坐具的传入导致古琴用指转变

4、物与心 | 以欣荣衬落寞 | 花间词集与黄莺吟

(三)乐理根据简谱旋律,运用历勾与大间勾应,编配指法

《仙翁操》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按音:指形、发力

2、小间勾应

3、指法套路 | 小间勾+小间勾应+大间勾

4、走音:左手的第三种形态、发力、指形要求

5、搯起:指形标准、发力

6、注:有无音头、不看起点看终点

7、中指大指泛音与勾托撮泛音

8、曲子收束的换气

(二)乐理

1、全曲结构:引子+A+B+C+尾声

2、宫商角徵羽五音与简谱的对应关系

3、十徽八分的宫角关系

4、九徽、十徽的音高5、运用大小间勾应、搯起,为简谱编配指法

(三)人文

1、陈抟与太极图

2、操、畅、吟、弄、引的体裁辩义

3、平声押韵与调弦法

《秋风词》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潑:指齐、腕平、小臂往肚饥、角度

2、间勾撮:手形象鼻山,中心、等腰、夹笔、夹纸

3、三个音为一组的小间勾应

4、绰注对乐句的连接、语气表情

5、走音:核心——上下,进退复,二上、二下

6、挑上注搯的指法运行

7、替指

8、间勾应的结尾

(二)乐理

1、按音的四个区间

2、音程度数

3、区间、徽位与音程度数

(三)人文

1、心物关系 | 赋比兴

2、悲秋传统

3、以男女之情隐喻政治上的得意失意

《酒狂》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爪起

2、导指

3、四个指法逻辑:

①勾挑爪勾挑爪勾挑撮

②勾挑上勾挑上勾挑撮

③勾剔导指搯勾挑撮

④注上挑—勾挑——注上挑—撮

4、跪指:剑指、侧放、挺立

5、历托

6、拂

7、长锁:

8、涓

(二)乐理

1、古琴第二区间按音的音位

2、曲式与乐句:

第一段A+B+A’+B 

第二段C+D+B 

第三段A(头)+D’+B’+C’+D’

第四段A(尾)+B第五段:E+F+G

(三)人文

1、酒狂题解与魏晋社会政治生态

2、打谱

3、有规则的自由 | 酒狂的多元化

《关山月》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掩

2、内加轮:泼轮、抹轮、勾轮

3、撮:间勾撮、勾托撮、反撮

4、轮指:斜出、正出、靠弦、轮指的三条练习

5、导指:左手第五种状态过弦,手形—C与屋顶、点位—指甲与高骨、两条练习

6、长乐句分解——由来征战地:抹轮+勾勾上挑挑+抹挑+勾轮+勾勾上挑挑+勾爪(两主件+两配件+两零件)

7、长乐句分解——不了有人还:勾轮+勾进复搯+勾绰注搯+抹挑+勾轮+勾绰注搯+小间勾应(三搯两轮应内外)

8、鹤舞蛇形手

(二)乐理

1、曲式结构——玉环体

2、终止式———内外用指+撮

(三)题解与音乐感受

1、边塞诗的生成史

2、思我故土的文学母题

3、琴歌演唱

4、王燕卿以俗曲骂情郎入琴的谣言 | 兼说琴乐的雅郑观

5、填词者杨荫浏与二泉映月、音研所

《桃李园序》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猱:左手的第六种状态、发力、运动方向、幅度与次数、韵律节奏

2、同弦内外指法与走音连接的两种常见方式:分开、内外上

3、邻弦间勾应

4、应合:先不合,左手熟练后再合

5、长乐句分解——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勾退复导+勾二上+挑上注搯+邻弦间勾应

6、长乐句分解——大块假我以文章:抹上挑上+注撞搯+递指(重要过弦技术)+放合上(放合是邻弦间勾应的变形)

7、乐句分解:勾进复搯+勾进复(使用递指技术)+泛音勾托应8、放合:邻弦间勾应的变形、先三步走:拉放绰、一步到位走斜线

9、剔如一:发力:小臂向前推+中指向上出。指形:食中名小参差45度角

10、重难点乐句——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分解:大指邻弦快速跳弦(两个音→三个音→四个音)+撮撮搯+蟹行指法(重点练习,为后面弹潇湘作铺垫) 

11、重难点乐句——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分解:导指+大指邻弦快速跳弦(曲中第二次出现)+绰注上+并指上绰挑(秋风词并指技术的再次使用)

12、逗:弹法、与撞的区别

二、人文

1、嘉会以琴(琴与嘉会、雅集)

2、蜀派古琴的用指取音及风格

3、明清以来的琴歌盛衰


习琴初阶六曲重难点整理


中阶六曲是良宵引、阳关三叠、神人畅、平沙落雁、普庵咒、醉渔唱晚。



良宵引

题解:贺若弼作,出于松弦馆琴谱。月朗星辉,良宵雅兴。疏星映窗,安乐平静。洗练和雅,委婉细腻,恬畅平和。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七弦六徽二分应声的触弦位置、绰的幅度(六四——六二)、速度

2、背锁上注中注的速度

3、分开与双搯的组合(双搯——左手无名指第一关节处压弦搯起,后立于前方相邻的弦上)

4、长乐句:轮+进复+注二上+注进复搯+递指+勾

5、勾剔进复搯

6、注+双撞+掩(注意猱的两种方向,绰者退复,注者进复)

7、双弹

8、绰+二上+二下+撞搯+剔如一(二上+二下的专门训练)

9、分开+撞搯(在良宵引中,对此种指法组合要着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10、打圆:挑勾挑勾挑勾挑

11、应合+不动

12、掩搯撮

13、按音+搯的诸多变化:

原型——注搯。变化一:注+进复+搯。变化二:分开+搯。变化三:同弦内外+进复+搯。变化四:分开+进复+撞+搯

二、乐理与乐感

1、附点类节奏的掌握:双十六的大附点节奏、附点四十六节奏

2、走音的抛物线感觉(配合气息的提按)

3、曲中存在四个乐句的变化重复

4、静谧朦胧 | 怎么弹出泛音的单簧管音色

三、人文

虞山派(严天池——松弦馆琴谱;徐上瀛——溪山琴况、大还阁琴谱)


阳关三叠

题解:略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引子中6132的搭弦

2、剔如一的触弦位置(入徽弹奏、要有音头、以侧锋弹)

3、缓绰、急绰、缓注、急注

4、定吟、细吟、急吟

5、唤、逗

6、掩搯上

7、阳关中大小间勾撮的弦数与徽位规律

8、绰上注+注(绰)上挑下搯

9、大指过三弦

10、过门一句的力度

11、三种分开的形态

二、乐理与乐感

1、紧五弦的调弦法

2、紧五弦的诸种名称:金羽调、紧羽调、清羽调

3、蕤宾调为紧五弦之俗名

三、人文

1、历代对阳关三叠的唱法、弹法讨论

2、许健的五谱阳关

3、通行本阳关三叠与张鹤《琴学入门》


神人畅

题解:泛音部分若乎环佩鸣琅之声,有曼妙、高古、幽邃之感。按音部分带有一种原始祭神舞蹈的音乐形象,古朴粗犷,节奏铿锵,苍古雄健。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泛音四个音区的对称规律:

十三徽——十徽、十徽——七徽、七徽——四徽、四徽——一徽

2、泛音运动中的用指规律:

从左向右进行:名指→食指或大指

从右向左进行:食指或大指→名指

3、十三徽——十徽(第一区间)泛音如何弹出清亮音色:减少名大两指的触弦面积、手指略绷点劲

4、拂的清晰度

5、蠲与叠蠲的速度要求与颗粒性

6、掩的清晰度与力度

7、浒上、急注、淌下、引上

8、进猱+带起

9、掩带掩带掩带掩掩 (或弹四个掩也可以)

二、琴律学与曲式结构

1、整曲的泛音实际只是四个乐句组成

2、乐舞一段长锁+挑勾抹+挑挑勾抹等几句的节奏与重复次数

第一句:(小明想吃苹果+哈密瓜也想吃+他想吃瓜+他想吃瓜+不行!)

第二句(我要吃瓜+我要吃瓜+我要吃+不行!)

第三句(别吃了+不行!别吃了+不行!别吃了+别吃)

第四句(别吃了+别吃别吃了+别吃别吃了+只能吃苹果+好吧)

第五句(吃苹果+好吧吃苹果+委屈)

第六句(吃苹果+委屈吃苹果+委屈吃苹果+只能吃苹果+吃 | 吃苹果+吃 | 吃苹果+能吃什么~+哈密瓜都不能够吃)

3、古琴泛音四区间的音高规律

4、纯律与三分损益律(看学生的乐理基础)

三、人文

1、早期琴器与琴徽的出现时间

2、徽分记谱法的出现时间

3、中国古代的乐舞

4、如何看待“托古之作”?

5、打抹、抹勾打、打挑 | 古琴早期用指的一些特征


平沙落雁

题解:借鸿鹄之远志,写以逸士之心胸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按进复进复、按退复退复

2、下搯上

3、退猱

4、换指

5、名指控双弦+导指带起

6、按退复+上进复

7、双弹+潑伏

8、推出

9 、潑进复爪| 撮退复带+潑爪撮带+潑剌潑下搯

10、历勾剔勾勾+导指退复爪

11、雁鸣声

12、索铃

二、乐理与乐感

1、平沙的曲式结构

2、绰注的缓急、大小与气息的提沉、大小

三、人文与审美

1、九嶷平沙、广陵平沙、梅庵平沙、川平沙等四个版本的特征感受

2、古琴音色与音量所形成的空间感


普庵咒

题解:从普庵禅师所作《普庵咒》移植而来,见于《三教同声琴谱》。《天闻阁琴谱》解意最切,可一读。要之:天空地静,庄正肃穆,音韵畅达,循环往复。音乐形象:深山古刹、钟鼓、檐铃、诵经之声。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大小间勾撮、勾托撮、反撮

2、撮类指法与二上二下、进退复的组合(撮进复搯)

3、撮+双撞+点音的组合(专门练习带绰注的撮+双撞掩搯、)

4、分开的第五种形态(撮+走音+撮)

5、抹上上上挑下下带(柿子苹果苹果苹果梨梨)

6、抹掩上注搯挑勾带

7、挑勾挑+点音 | 挑勾带勾(专门练习此种套路)

8、勾带勾挑(实际是两组大间勾,该曲中要注意点音与其他按、滑、走的组合形式)

9、跪指的带起

二、整曲结构

1、引子(收束句:撮撞撞搯掩搯撮爪。引子是深山古刹钟鼓之声、檐铃之声的形象。有两个乐句,泛音句为第一乐句,撞钟声为第二乐句)

2、第一段(勾托撮及反撮为第三乐句收束句散挑四、中指九徽勾一)

3、第二段(收束句22325勾挑进复爪)

4、第三段(收束句剔上上爪撮。这一段由两个超长乐句构成,在该曲中会反复)

5、第四段(这一段其实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再加上第二段的变化重复)

6、第五段(只是重复第三段)

7、第六段(由三个长乐句组成,第一个乐句有四个乐节,乐节的头都是565,尾巴变了。第二个乐句是第三段第二乐句的重复,第三个乐句以泛音收束)

8、第七段(两个乐句。第六段第一乐句变化重复。第三段第二乐句的重复)

9、第八段(第一个乐句是第一段部分变化重复,第二个乐句是引子部分的重复)+第九段(两个乐句,第二个乐句就是第三段第二个乐句)

10、尾声泛音

三、人文

1、怎么看待佛教的咒语

2、普庵禅师与普庵咒、和平颂

3、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倾向


醉渔唱晚

题解:传为陆龟蒙、皮日休泛舟江上所作。现弹的通行本,实际出于《天闻阁琴谱》,与古《醉渔唱晚》是两首曲子。音乐主要由这几个形象组成:斜照江波、泛舟徐来、摇橹船歌、醉步踉跄、放声纵歌、慨世浮沉、醉于酣乡、复归烟波。

一、技术与指法逻辑

1、唤与撞→进退复→进退猱

2、推出

3、四类分开:分开、分开+下、分开+搯起、分开+撞+搯起(本曲形态重点)

4、双搯(技术重点)

5、绰进复、退复搯(该曲常见指法组合)

6、绰+分开+淌下+分开+分开+下(多次重复出现)

7、醉步踉跄:勾应剔+放应剔+放应剔+带勾应 | 剔放应+剔放应+剔带放应(注意重音位置)

8、内加轮+勾四+撮上撮的重点练习

9、快速的撮上撮下

10、双弹+潑剌

11、并指

12、索铃

二、乐理与音乐形态

1、变宫为角、清角为宫的两种转调方式

2、这首曲子存在正调与借正调的转调现象(因存在转调,故从简谱或五线谱记谱法来看,顾梅羹先生、喻绍泽先生、卫仲乐先生所传的三版醉渔记谱可以稍作调整。当然,只看减字谱就无调整记谱的必要。)

三、人文

1、历史·山水·渔樵(赵汀阳先生著作)

2、溪山琴况“迟速”二况


评论展示区

暂无评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