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详情

人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统称“人伦”,是社会道德的根本基础

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是天下最通畅的达道,是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是通向天下相亲,人类和谐的阳关大道----人道。 

人伦,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人文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的关系。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按,指舜)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汉书.东方朔传》: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人伦睦,则天道顺。 

君义臣忠,乃是上下相怜(关怀,提携),虽有位次而德业(道德和术业)互钦(钦慕),相扶相携,同舟共济,共荷道义,才是君明臣贤之道;父子有亲,乃是慈孝相继,父慈子孝,缺一不可之道;兄友弟恭,乃是长幼有序,礼义相悌之道;夫妇有别,乃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平等相爱,相濡以沫之道;朋友有信,乃是以正相契,义气相投,互谅互让,肝胆相交,荣辱与共之道。


人之五伦,其含义如下: 


(一)君臣有义 


君臣有义,就是君使臣以礼,臣奉君以忠,君不学桀纣,臣不学曹秦,君则正,臣则忠,自然君臣有义也。当一个领导人有为他人、为下属着想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所以“臣忠”,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所以,君臣关系是道,仁与忠就是德。 

“君臣有义”的字面意思是指君主与臣下之间应该有义理、讲道义。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然后就是君臣关系,所以君臣有义是五伦中的第二项。有人认为,仅从字面上看就知道君臣关系是过去封建帝国时代的伦理关系,所以它不适合于现代民主主义社会。然而,在今天,所谓的“君”是指国家的指导者,“臣”是指被领导者,“君臣有义”是说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应该有义理。所以总统与公务员、首相与国民都是要遵守、讲究义理和道义,指导者要有“义”,被指导者也要有“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君臣有义”。

如果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是最为珍贵的词的话,那么,“君臣”之间或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义”就是最高的命题。如果指导者不义,那么他就丧失了领导的资格;如果被指导者不义,那么他就应该受到处罚,这是因为在国家和社会中,“义”是最高准则。尽管是与我个人私交很深的臣下或公务员,如果他不义,就要依义谏诤。若三次相劝仍无济于事,则可进行革命,若无法革命就应当离他而去。

君臣之间不能建立纯粹的私人亲情关系,惟有“义”才是可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君臣有义”。需要指出的是,并不仅仅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与被领导人要遵守这一道德规范,而且社会上所有的领导人与被领导人都要遵从这一规范,因为这是处理社会上领导人与被领导人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规范。

中国从前是大家族,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家族里面地位最高、最尊贵的就是君,底下所有的族人都是臣。现代社会不兴大家庭,都变成小家庭。社会公司行号林立,公司里面的董事长、老板就是君,他底下的幕僚、职员就是臣。在行政组织里,各个阶层都有领导人,省长、县市长是君,再下面,乡镇长是君,底下替他办事的人都是臣。所以,无论哪个阶层,只要是在领导人的位置上,对待被领导的人要仁慈,要常常关怀他、要照顾他、要想到他,他就会替你忠心办事。这是符合于自然天道。

“君臣有义”也是要求“君”与“臣”都要遵守义理,是平等互惠的。所谓“即使君主不义,臣下也要忠义”显然是不平等的,但当要求君臣都要有“义”时,就不能乱骂一通,也是骂不倒的。何况“君臣有义”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要讲信义。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君臣有义”都是必须的。 为了维护君臣之间的“义”,就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正派的人不能当领导,这是全世界的共同呼声,也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父子有亲 

父子有亲,就是父教化子弟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顺,父慈子孝,自然父子有亲也。父子有亲,就是指明,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智慧来交到他们的下一代,而子女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自己的孝道,从而让父子之伦发展非常和谐、非常圆满。
 
“父子有亲”意思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亲密、亲切。人出生后首先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是自身与父母的关系,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就不能成长。因此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称为天伦,列为五伦之首。因为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连,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关系都亲密。      


人的一生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意见不同、观点差异或微不足道的金钱及物质利益原因,使本来亲密或应该亲密的父母与子女的天伦关系变得扭曲、甚至双方反目成仇的现象。为了维护父母与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亲密无间的关系才强调“父子有亲”,这并非本来没有、后来硬造出来的人为之物,而是维护人自出生之时所形成的天伦关系。即使是世界上最坏的人,如果他是你的父母,作为子女都不能将其抛弃,反之亦然。这就是父母与子女本来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汉字虽然超过五万多,但没有任何一个字能够代替“亲情”来表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子有亲”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命题,在任何情况下,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应该有隔阂、缝隙。因此,“父子有亲”居于五伦之首。      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回答说:“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因为父子相隐,符合天理人情,故直在其中。孟子的弟子“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履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祈然,乐而忘天下。’”即身为法官的皋陶必须忠于职守,而作为天下之主的舜为了自己的父亲则可以把一切荣华富贵当作烂鞋扔掉。也就是说,即使用整个天下也不能换取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在“父子有亲”之前,连天下皇帝的宝座也无足轻重。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制度如何变化,没有东西能比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更加珍贵,为了维护这种亲情,父母要关心爱护子女,子女的责任是孝敬父母。即使说父母不关心子女,那也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尽管子女对父母非常恭敬,也很难完全尽孝,这是因为奉献爱心自上而下、有强及弱易,自下而上、由弱及强难。所以,古之圣贤都十分强调尽孝。


(三)夫妇有别 

夫妇有别,就是夫待妻尽其责任,妻事夫君尽温和,夫爱护贤妻,妻敬爱夫君,夫唱妇随,家有大小事情,夫妻商议而行,自然夫妻有请也。夫妇有别,首先有别在家庭的责任,为人夫者,要扶持自己妻子教育好子女,孝顺父母,扶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负责,这就是夫的本分。而妇有“负责”的意义,就是“相夫教子”的责任,要对家庭负责,对丈夫负责,对下一代的教育负责;一个妇女,主要责任就是把家庭治理好,让丈夫无后顾之忧。 

“夫妇有别”,其实是指丈夫和妻子应该有所区别的意思。人在一生中的第三个重要关系就是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丈夫和妻子在共同生活中应该有所区别的意思是指,丈夫要遵循作为丈夫的伦理规范,妻子要遵循作为妻子的伦理规范,因为丈夫和妻子的义务不同,所以叫做“有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男女有别”是说男人要像男人一样说话、办事;女人要像女人一样说话、办事,并非不平等的伦理规范,而是平等的道德要求。 一般来说,男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比较强壮、坚强,女性则比较温顺、仔细。要求男人要像男人一样是为了发挥男性的阳刚之气,他符合男性的本来特征;要求女人要像女人一样则是为了展现女性的温柔之姿,也符合女性的本来特征。因此,自古以来,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就有“男鞶革,女鞶丝”的要求。如果男性失去了男性的本色不仅是男性的不幸,而且也会使国家蒙受损失,女性亦然。只有男女各自按照自己的本色组建和睦的家庭,在严父慈母的协调教育下,才可能培养子女的健康人格。      

朱熹对“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作了如下解释:“夫妇,人伦之至亲至密者也。人之所为,皆有不可以告其父兄,而悉以告其妻者。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间。”中国古代就有“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的说法,认为夫妇问题是人际关系中重大而崇高的命题,君子之道产生于此。      

当今世界被家庭问题所困扰,家庭迅速缩小、离婚率激增、家庭体制解体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这说明夫妇平等或同等的逻辑并不能带来幸福的婚姻生活,只能使家庭解体。夫妇只有同心同德、同心协力、两位一体、尊重珍视对方胜过珍视自己才能构筑幸福之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夫妇有别。      

然而今天的一些人却向往、憧憬西方国家自由的错误风潮,做着破坏传统家庭的蠢事,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我们要坚守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秩序,保持男女的本色和纯洁性,建立令世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即使夫妇恩爱也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严格区分各自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爱情长久。因此,夫妇有别是夫妻间的最高命题。


(四)长幼有序 

长幼有序,就是指兄友弟恭,手足规劝之道。长为兄,幼为弟,兄爱弟,弟敬兄,兄宽弟忍,一团和气,当兄弟有过失的时候,兄弟之间要懂得劝诫,面对祖业家财不争不贪,自然长幼有序也。 

“长幼有序”,实际就是指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应该有秩序。人生中第四个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起始于兄弟关系,推而广之,就是要重视社会上不同年龄层的秩序问题。      

现在有人批判说长幼有序是不合理的道德规范,认为论资排辈不可取,即使年龄大也没有必要受到除年龄以外更多的尊敬,主张应根据能力和业绩给以不同的待遇。对有能力的人,是应当安排适当的位置并给予合理的待遇,然而因为能力大就轻视能力小的、因为有力量就蔑视无力量的人,这实际上是仅只用于动物界或自然界的逻辑;如果哥哥凌蔑弟弟、成人欺负孩童、青年藐视老人,这与弱肉强食的动物界并无二致。哥哥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哥哥,以尊敬自己哥哥的心情尊敬别人的哥哥,以爱护自己弟弟的心情爱护别人的弟弟,以恭敬自己长辈的心情恭敬别人的长辈,只要长幼之间相互遵守顺序就能融洽相处。      

如今,在科学技术等物质文明方面产品越新越好,但在伦理道德等精神文明方面却不能忘记继承传统文化。由于“物质万能”的错误世界观使当今世界陷入混乱状态,孟子曾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明确指出要尊敬长者。能够实现代际融合、将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下去的长幼有序即使在今天也是极有价值的、必不可少的。

(五)朋友有信 

朋友有信,就是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过错,劝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道德来往,自然朋友有信也。总之,朋友之间交往要有信义,讲究信用,努力做到五个本分:劝谏,关怀,互相赞叹、互相成就,不言家丑,通财之义! 

“朋友有信”,也就是指朋友之间应该有信义、守信誉。人生中第五个重要的行为规范是同伴之间的关系。年龄相仿、地位相似的人之间的道德要求是信义和信赖,朋友之间讲信誉、有信赖才能建立平等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行善、讲仁义,惟有如此才可信赖。如若不善,就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不可信赖,何况朋友之间?因此,朋友之道,在于择善,朋友之间要相互批评错误,循循善诱。

故曾子曰:“以友辅仁”,强调通过朋友之间的切磋琢磨达到仁的境界。荀子曾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话作比喻,说明即使是言行不正的人,若其周围的朋友都是行善、仁义之人,也会使其渐渐变好。曾子常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话每天进行自我反省,说明朋友相处、信义最为重要。因此,朋友有信是年龄、职位相仿的朋友的重要纽带,信义是朋友之间的之上命题。


评论展示区

暂无评论^_^